查看原文
其他

风面·直播 | 与中国 · 长安摄影周的一次对话

开启新的影像生活 风面 2019-11-18


图文来源:长安影像中心


2017年11月29日上午,「风面 · 直播」主持人罗大卫在长安影像中心对第四届中国 · 长安摄影周的艺术总监李志良及学术主持蔡焕松进行了一次访谈,他们从学术的角度深层次地阐述了本次摄影周的主题:新时代、新风景。谈到长安摄影十年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未来摄影周品牌思考的定位:学术与典藏。通过对这两者的深度解读,我们感受到,摄影收藏品的市场与未来的发展可能。访谈也提到了广东的民俗摄影以及此次摄影周展览部分的诸多亮点。值得我们思考。



蔡焕松(左一)、罗大卫(中)、李志良(右一)


主持人:很高兴来到长安影像中心,跟这个两位重量级的嘉宾做一些交流,首先隆重介绍第一位,本届摄影周艺术总监、也是东莞摄影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志良老师,请李老师给大家打个招呼。


李:大家好,感谢大家的关注。


主持人:第二位是第四届中国 · 长安摄影周的学术主持蔡焕松老师,蔡老师给大家打个招呼。


蔡:大家好!


主持人:见到这两位老师我是非常荣幸的,我是第一次直播出镜,李老师也是第一次直播出镜,蔡老师有丰富的直播经验,所以大家尽量放松一点,当做一个随意的交流,今天主要是想谈中国 · 长安摄影周的相关话题。第一个话题:这些年,国内摄影节可谓是此起彼伏,尤其是到了下半年,各个摄影节轮番上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样一个状况,各个组织方也在努力寻找这种突破的独特之道,都在去做不一样的摄影节,在这么一个语境之下,中国 · 长安摄影周如何定位?有别于其他摄影周主要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把“风景”做为一个长久的主题?围绕这三个话题想请李老师来谈一谈,首先您先介绍一下中国·长安摄影周的定位。


李:其实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了,因为长安承办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已经很多年了,原来说十年五届,我们在这个过程里也收获很多,有很多思考。明年,这个承办的工作我们和中摄协的合作应该也将告一段落。三年前,我们就思考这个问题,用什么来支撑我们长安这个中国摄影之乡的品牌,我们想继续为中国摄影做些事情,这也是我们一个很大的愿望,不仅仅是之前的那种以承办的方式举办中国摄影界的盛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了目前整个中国摄影节的一些活动,当时我们同原长安宣传文体局局长黄晓丽、蔡老师在一起思考,接下来,我们长安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摄影品牌,所以我们三年前在思考,也在尝试,当然从今年开始,我们相对正式地把它从长安的所有活动中分离出来。我们考虑到,长安也不是个旅游胜地。但我们也有我们的根和血脉在这里,我们搞了十几年的理论,其实学术、理论的储备非常好。


主持人:有一个基础了。


李:对,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怎么定一个调。大家都说风光、风景是糖水片,但我们恰恰觉得这是一个美的东西,是永恒的,所以风景成为我们的定调,我们也不想做杂的,不想做乱的,不想做多的,我们就做精的,所以把“风景”作为我们摄影周品牌的一个定位,我们会专注你们所说的“糖水片”,当然,我们所说的“糖水”肯定不是你们所说的“糖水”,我们这个“糖水”可能很丰富,很多味道,因为确实风景这两个字是很丰富的。从三年前的思考到今天,习总书记提到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等等,我们也是觉得我们没有选错。除了这个定位之外,我们对摄影周还是有期盼的,做的同大家不一样,当然这个不一样只是自己的愿望,因为人家可以马上又学你的,你做出来后他马上就copy。所以,没有永远的不一样。


主持人:所以,要持续的创新。


李:我们也选了两个抓手,一个是刚说的学术方面,我们肯定会抓住不放,第二个是典藏,因为我们也感觉摄影作品在老百姓心目中传播的还是不够,大家对他的理解还是很浅,所以我们一定在这方面要多做一些努力,让大家提高对影像的理解、认知。做什么事情要两只手,要平衡,你不能做学术,就讲学术,那么学术讲什么呢,就讲典藏,典藏能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它也要靠学术来支撑,所以这两个点我们希望是共同发力,让大家提高对风景影像的认知。



第四届中国·长安摄影周艺术总监 李志良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刚才李老师就长安摄影周的定位做了介绍,那蔡老师对这个话题有没有一个补充?


蔡:事实上风景摄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国的摄影人里面,他是像金字塔底座,是多数人在玩这个,所以这几年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呢,一边是发烧友们拼命在拍风光,一边是在金字塔尖的专家们拼命在指责他们,在这里面是一个求同求异的问题,要如何把我们中国摄影界的底座人数居多的这一群影友,把他引领到一个什么地方去,让风景这个摄影模式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2010年我在《中国摄影家》杂志工作时,在李树峰主编的领导下,在响沙湾也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关于风景摄影的突破路径的问题,所以现在很好的一个条件是,长安是中国摄影之乡,所以李志良和黄晓丽一直在思考,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之后,长安的“中国摄影之乡”的品牌怎么发扬光大,怎么为中国摄影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于是选择把“风景”做为长安摄影工作的另一个突破,所以上一届也做了一个尝试,因为我们立足于发扬长安这个传统,重视理论重视学术,所以上一届我们做了一个探索,把摄影周的主题定为“风景这边独好”。研究什么呢,重点是研究摄影家的影像个性与语言表达的问题,从求同和求异里分离出来,我们做了几个展览,第一个主题展是《共同观看下的桂林》,选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摄影家,一个是陈复礼,一个是日本的久保田博二,一个是拍当代的火炎,这三种不同的影像语言、画意语言、纪实语言和观念语言,给大家呈现,让大家明白,风景摄影有N种可能性,这是一个作用,另外的展览,我们采取不是PK 的方式,都是对应着来的,就好像李少白老师、周梅生老师,他们拍的故宫、长城,同台展出,这一类的碰撞,还有老跟新的碰撞,像梁达明和叶文龙,一个是久经沙场大家公认的老将,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碰撞,目的是研究摄影家的个性语言表达,这里面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的可能。为什么风景摄影会给人批评呢,事实上是有它的历史原因,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摄影为什么会发展起来,最早也是为了记录眼前的美景,1826年法国人艾普斯第一张现在摄影史可以存留的照片——《窗前的风景》,就是拍的这个,所以在这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中国摄影界的老前辈们,出于一种民族的文化自信,像郎静山,用很多影像元素在暗房里作出了具有中国意味的风光片,陈复礼,他探索不在暗房里,直接用相机拍出来的,我们的前辈们在这方面做的努力,在这个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在所有的艺术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模仿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阶段,于是很多跟风模仿。所以这种大众的同质性,久而久着变成了糖水。在新的情况下,该怎么办?所以我们这次的主题“新时代新风景”,新时代有三个含义,一个就是习总书记提出来的新时代,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另外一个就是从我们摄影本体来讲,现在进入了全民摄影的时代,也是新时代,三是我们现在进入了手机时代,大家各个都是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学术上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引领些什么,这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李主席对这事怎么做,他是有很多很多的想法。



第四届中国·长安摄影周学术主持 蔡焕松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蔡老师做的精彩的补充,实际上刚才蔡老师已经回答了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新时代新风景”这个定位的阐述,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想问蔡老师一个话题,就是你如何看待影像典藏和学术的关系?


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联到我们中国摄影界大多数的问题,所以为什么李主席特别重视这一点呢,我们可以看中国的情况,你说画家的画,卖多少钱,书法家的字,卖多少钱,我们摄影人呢,花十万八万买机器,再花多少钱去拍摄,回来还要花多少钱去做照片,除了在朋友圈或者微博秀一秀,剩下的就是参加一个摄影比赛拿几百块奖金,回来还要和哥们喝酒花两千块,这就是我们的现状,难道我们的付出没有回报吗?这里面有个问题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画家的东西书法家的东西能卖?这是一个很长的演变过程,当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还不是每家每户从新华书店买印刷品来贴,来装扮自己的空间,悬挂起来,但发展到后面,买一些行货来装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越来越高,就追求作品,到追求名家,再追求更高的东西,它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人家美术书法是这么铺垫的,那我们摄影界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摄影作品引向千家万户,让他们在厅堂里悬挂?假如能做到这一条,那我们中国摄影人的出路,我们作品的传播会有更大的空间,但这里面有一个怎么引导的问题,怎么欣赏摄影作品,这需要学术来支撑,这就是学术与典藏的关系,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这么多年,摄影作品还是处在孤芳自赏的阶段,还只能在圈子里自娱自乐,自我吹捧,你能让广大的中国老百姓,让众多的摄影爱好者读懂作品、收藏作品吗?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原来李主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挺棒的,因为我们中国是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我们不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挑起话题,作出一些努力。


主持人:关于这个话题,我也想请李老师再做一些补充,我觉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刚才蔡老师在讲这个话题的时候,可以说是慷慨激昂,实际上就是作为一个摄影前辈,愿意出自己的力量,为摄影人的出路呐喊,做一点贡献,我觉得这一点特别棒,李老师,请您做一些补充。


李:刚才蔡老师讲的这些情况,其实我们真的是感同身受,因为问题确实存在,怎么让一张摄影作品更有价值,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愿意花钱,这是认同的问题,我觉得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很多摄影家花很多钱去买机器,他真的不在乎,就是为了心中所爱去追求,但是这个问题不能永远存在,所以长安在这方面希望通过摄影周为摄影人做点事,就是怎么样让影像更有价值,这个问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径,一种方式,而且我们的前光书记,林涛总干事一直努力把这个事情从中国推介到世界,刚刚我看他们的微信也看到他们去参加世界的版权协会,让我们中国摄影人的影像版权得到全世界的认可,然后国内的教育出版也为影友争取到一个很大的版权认可,我觉得这真的不是钱的问题,是一种价值的认定,我本人也是在这方面做了努力,因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的版权认证,我是第一个,我的作品是01号,而且就是一张风景作品,所以在这方面,像蔡老师刚才说,我们愿意为此做出努力,让他变成一种更加接近大家价值观的一种价值。


主持人:而且您更多的是做了一种率先垂范,这里面因为您刚刚提到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据我了解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授予了东莞为首席代表处,作为国内第一个地级市被授予代表处,您觉得对摄影作品的典藏会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


李:这个当然是一种光荣,把第一个地级市的首席代表处给东莞,对东莞是一种信任,其实我很早就接触著作权的保护,在理论研讨会期间,我曾经同理论部吴砚华主任说过,在2010年的时候,我对摄影理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还不是很了解, 当时我们说能不能通过国家的一个政策,让我们摄影人的作品产生价值,我说这个事情必须顶层设计,必须中摄协去做,但是当时我不知道有个摄影著作权协会,前光书记去到那里了,我才正真知道,早就有这个机构,只不过当时工作还没有铺开,所以对这个事情,我是很上心的,我们当时就很积极的要求,能不能在长安做一个推介的平台,因为毕竟在广州和深圳的中间,我们这个位置是很适合联动广东两个重要的城市,因为这两个城市距离不是很远,所以我们愿意在中间做一个连接,把整个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连接在一起,所以这方面,我们之前也做了很多努力,也得到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的认可,林涛总干事早就说了,你们举办摄影周的时候,我一定亲自来授牌给你们,表达我们对你们工作的认可。


主持人:特别好,据我了解,长安虽然是一个镇,但是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影响力排行好像是第一位,第一镇吧,是不是这样的说法?


李:从经济上看,长安确实发展很迅猛,我们83平方公里,拥有100万常住人口,我们的GDP、税收、用电量,在几年前用电量等于整个珠海的用电量,甚至超过珠海的用电量,我们今年的税收是148亿,广东的地级市可能也有几个没有长安的税收多,当然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经常说长安是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成功的缩影,所以这些经济的发展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底气,所以这十年我们和中摄协合作,特别是08年做了一个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全国大展,在王府井展出,这也是我们同中摄协的缘份的开端,这个缘分也是我和蔡老师合作的开始。所以我们两个也见证了长安这十年的摄影发展。所做的事情,今年刚好十年。


主持人:刚刚李老师一直在讲这个长安经济的发展,这跟李老师的身份可能有关系,因为您是在财政系统工作,您刚刚说了很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这个基础上,在文化方面的探索已经有十年的积累,我相信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够更好的走下去。关于下一个话题,回归到摄影周,摄影周据我的了解,这一次除了十多个主题展还有论坛、讲座、摄影比赛等等,可以说具有比较强的吸引力,吸引很多影友前来观展,这个我了解的就有河北那边组团过来等等,那么还是请李老师来谈一谈第四届中国 · 长安摄影周都有哪些亮点?


李:我觉得可以说的一个是《雪峰传奇》展,《雪峰传奇》的三位摄影师的作品就不用我说了,大家也可以去看,通过我们发布的微信或者各种媒体发布的,都可以感受得到,他们让我感动,我也是这个展览的策展人,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的故事,他们背后用的心血、执着去攀登雪峰,让大家去见到世界的另一端,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特别让人感动。


主持人:也就是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摄影挑战,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挑战。


李:对,它是对生命的挑战,完全是玩命的,建议大家不要随意模仿。另外一个是蔡老师的展览,也是我们广东民俗非常典范的展览,我们也了解全国民俗的东西,以前我们的目光更多的是投向全国很多地方,包括西藏、陕西等民俗很浓厚的地方,实际上,恰恰我们广东潮汕地区就有一片原生态的民俗,所以我也很感谢蔡老师,把他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也适逢广东正在筹备民俗摄影委员会,我们也计划通过成立委员会把广东的民俗隆重的推向全国,甚至推向世界,让大家真真正正深入地去了解我们中国的潮汕民俗,很珍贵的东西,它是千年传承的民俗,一种传统。


主持人:从这一点来说,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摄影媒介本身,用摄影媒介的拍摄、记录、成型的这一种功能去实现文化传播,民俗文化的传播。据说广东摄影家协会民俗摄影委员会也要在摄影周期间成立,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情?


李:对,所以我们就用蔡老师的展览作为我们的第一枪,我觉得这一枪很好,相信大家看完都会对广东的民俗、对中国的民俗另眼相看,大家应该要看一看。


主持人:既然谈到民俗的这个方面,我们的话题就发散一点,广东民俗这一方面应该说很有特色,我们蔡老师也是潮汕人,对民俗文化应该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想把这种文化给推广出去,蔡老师能不能谈谈广东民俗摄影方面的亮点和目前的发展现状。


蔡:是这样的,事实上广东的民俗文化很多人是不了解,他事实上是中原文化,你说客家文化也好中原文化也好,包括原来的广府文化也好,很多是从中原传过来的,随着民族的迁徙传下来后,因为历史的原因、交通的原因,粤东粤西都有这个问题,因为它原来历史上就属于交通不方便、封闭,很多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都冲击不到它,所以它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另外,他对外又是开放的,很多海洋文化把很多先进的文化传播进来,比如潮汕,往往是最保守最传统的东西和最新最现代的东西糅合在一起,所以在这个土地上产生了很多重量级的人物。自然而然形成了很多精细文化等等。长期以来,应该说我们广东的摄影人对这块还不是太重视,广东摄影人买机票飞全国,到别的地方帮人家拍民俗,比如到陕西拍社火,到新疆拍叼羊等等,大家都拿着钱去拍别人的东西,忽略了身边的东西。也有很多人拍身边的东西,他的关注点又不一样,只盯住活动的高潮、瞬间的场面,很少从文化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做一些具有文献意义的民俗。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所以广东拿不出一个拳头产品,拿不出一个系列的东西,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讲自身的文化是怎么回事。所以在这方面,我和李主席是一拍即合,他要成立一个民俗摄影委员会,也请我当顾问。我们应该来做点事,所以这次的展览,并不是你在大理看到的我的展览,我是做了另外一个尝试,这个展览是我和六个学生,师生七人的展览,这六个人的拍摄我是想起到一个示范模式的作用。他们中间,有坚持拍的,像蔡海松拍的潮汕民居,拍了二三十年,也拿了联合国教科文的人类贡献奖;像香港的吴锡洲,他是关注他老家的跳火墩,也是拍了很多年的;也有做为个案去剖析的,洪于乔的成年礼,通过拍摄汕头月浦成年礼去剖析个案,一个成年人在活动中,他与他周边活动的、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与社会的关系;另外,我特别找了两个我的学生,他们是外省人,河北的李峰和出生于江西的何琳,让他们用外省人的视觉来观看潮汕的文化。七个单元形成一个共同观看,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把身边的民俗文化表现好,所以我相信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民俗摄影委员会的成立,会在广东的摄影打造出新的摄影模式,会把广东的民俗摄影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因为广东民俗这块被忽略的太久了。


主持人:蔡老师讲的太精彩了。刚才李老师也提到蔡老师是打响第一枪,因为我本身也在做策展,从这个策展人的角度,蔡老师这次的选择,包括拍摄的内容和方向,包括请的两个外省摄影师,就是没这种文化积淀的局外人,他是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观看,让我觉得这个展览是必须要看的。关于这个摄影周,还有没有一些值得观看的展览?


蔡:当然有。除了刚才李主席提到的《雪峰传奇》,另外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展。现在手机时代,手机怎么拍的更好,这次挑了两位,一位台湾海峡那边的林添福老师,一位海峡这边孙敏老师,各自的作品在一起展示,因为林添福拍的是唯美的东西,孙敏是拍身边的人的风景,我们可以从学术呈现上告诉大家,手机摄影有N种可能,而且能到达相当的高度,这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品,此为其一;第二,我们这次邀请了两个群体,都是在国内有代表性的,一块是浙江新锐这个群体,释藤策展的,因为这几年浙江上升特别快,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引领中国的摄影走在前面的,大家可以看看,在景观探索这方面,他们在探索什么,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能给大家提供什么借鉴。第二块是河北,河北原先在全国的位置不是很高,但河北这两年发展很快,产生了质的变化,我们这次邀请了河北的一个群体来做,汪素策展,所以说这次两个女将分别策展了在中国摄影界比较有代表的两个群体,来集体呈现,因为集体呈现,他们之间有同也有异,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让大家看到两个省的发展趋势,及两个省摄影师的个性追求,所以我觉得这几个展览都是很有意思的,更有研讨的意义。


主持人:的确是很好的应了那句话,我们是一个非常精准的摄影周的定位,而不是一个摄影的大的集会,所以从展览的选择上,我们之前的官方的公告来看,就是几个展览的介绍,但是经蔡老师一阐释,我觉得不论是释藤策展的浙江群体,还是汪素策展的河北群体,目前来讲在国内摄影领域都是比较活跃的省份,他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探索,您把这种探索集中整合在一起呈现,也充分体现了一个学术主持的想法。


李:还有一个,刚刚蔡老师说了,我们从学术上积极地去探索关于风景主题的路径、研究方向,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展,是从美术这个角度去想怎么做摄影,我们也邀请了珠海的吴晓鹏老师帮我们策划了一个新画意的展览,是用五个人的方式,既有景观的也有唯美的,几种风格,我们也专门为了怎么同美术来融合,体现他的画意,我们也做了专门的论坛。在我看来,我们刚才说的一张画值多少钱,我们摄影又是一个什么位置,作为学术,我们必须从美术这个角度去思考、反思下。从这届开始,我们也会积极地去推动美术界和摄影界的跨界融合。所以整个展览也特别做一个论坛,请了很多画家与摄影家对话。我希望以后更多的去做这样一种“糖水”。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关于跨界的这个话题,虽然第一次看到“新时代新风景”这个主题觉得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它真的充满了内涵,刚才李老师也提到这点,内容真的特别丰富。从各种各样的风景,说到各种各样的味道,这里面我能明确的感受到,第一,通过摄影这个媒介,再去做文化推手;第二,要做跨界融合,要把相关视觉领域,比如美术,怎样和摄影融合,产生更多的可能性。真的是小而精的摄影周,充满了看点。摄影周到现在已经是第四届了,走过了前三届的历程,对于前三界及未来,想请李老师做一个回顾和展望。


李:我同蔡老师一直在思考,我们做风景的第一个主题就是“风景这边独好”,今年是“新时代新风景”,刚刚蔡老师也解读了,我们构建整个摄影周的框架里也是希望接下来有些长远的规划,从今年开始,下一届,中国 · 长安摄影周的时间固定,只有固定了,才能同大家约会,每年的8月18日举办。除了定时,我们也做了一个主题的预告,在摄影周结束时也会做一个下年主题的发布——“中国风景四十年”。提前公布,让大家参与、思考,我们希望我们的摄影周是一个成果的呈现,他不是开始,是小结、分享,希望每一年能够延续,希望全国的学者、专家、艺术工作者关注,因为摄影是全民的东西,不仅仅是摄影人看的,也不仅仅是摄影人参与的,我们希望更多的元素、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源流进这里,为中国摄影作出好的精彩的结果。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下一届的主题及时间,8月18日,是下半年中国各个摄影节的起点,是最早的,所以当时在选择这个时间的时候是考虑过的吧。


蔡:绝对考虑。


主持人:我觉得这样特别好,提前公布主题,可以更好的聚拢很多对此特别关注的人,加上前期必要的媒体传播、推广,可能会吸引特别多的人来参与这个事情。作为第一次来到长安,来到长安影像中心,第一次认识李志良老师,第一次进行交流,我对长安摄影周的一知半解初浅的认知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我也觉得这里在两位的主导、推动下会越来越有魅力,变成一个资源集中、阐述集中的摄影周,希望越来越精彩!在直播最后,请两位嘉宾针对摄影周,对全国各地的影友说一句什么?


李:有你的参与,我们才更精彩!


蔡:长安已经搭好平台,希望表演中,有他、有我、也有你!


主持人:谢谢两位嘉宾!谢谢大家!



「风面·直播」在长安影像中心现场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风面·直播」回放



· End ·



编辑@风博士




 摄影学习新选择 

猛戳图片 ▼ 点击“打开”进入,立即订阅

每天只需5-10分钟

与超过870人一起聆听

22位摄影大咖的真知和见解

少走弯路、稳步前行🏃


+


猛戳图片 ▲ 点击“打开”进入,立即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